特色小镇发展背景
2015年9月,中办主任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一行深入调研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,刘鹤表示: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,符合经济规律,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,这是“敢为人先、特别能创业”精神的又一次体现。
2015年12月底,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“特色小镇”建设作出重要批示:“抓特色小镇、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,对经济转型升级、新型城镇化建设,都大有重要意义。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,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。”
2016年1月初,浙江省长李强在绍兴宁波调研特色小镇建设后说道:“在新常态下,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、块状经济、山水资源、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,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,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,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,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。”要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,把特色小镇打造成稳增长调结构的新亮点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示范、体制机制改革的新阵地。随后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蜂拥而至。
小城镇的作用与特性
作用:
城镇可以成为城镇化的主体
国外的经验--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
1.美国--近4 万个市镇中,有94 %的市镇人口是在5 万人之下。
小城镇是美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约占城镇总数的99.3%。
2.英国--25万人口以上的称为城市,25万以下的称为新城 。除伦敦人口规模在百万人以上,几个老的工业城市人口在数10万人以外,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在10万人以下,有的是3—5万人,更小的不到1000人。全英有3000个小城镇。
3.德国--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个,50万人口以上的不超过10个,超过10万人的城镇只有89个。目前德国共有13500个小城镇,其中75%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000人。
特性:
特性1:可成为城镇化主体,解决更多人的城镇化
特性2:更利于四化同步、城乡统筹
特性3:更有利于优化结构、区域均衡
特性4: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、节能减排
特性5:提供远比城市多样的特色化生活
我国小城镇的状况
村镇建设用地向建制镇扩张式集中
1.村镇中国的总体图景—集中化趋势
2.村镇建设用地向建制镇扩张式集中
3.村镇中国的总体图景—差距化态势
特色小镇发展
小城镇核心竞争力:
在于特色化的魅力、活力
不在于实力、能力、潜力
中国新型城镇化---多层面城市化
中国新型城镇化---多层面城市化
1.绿色化智慧型小城镇
一套比较完善的小城镇规划:立足生态规划理念,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,确定生态安全格局。加强生态修复、生态绿化建设和遗产保护。
2.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
建立一套与绿色农房建设相关的农用绿色建筑推广模式 例如:“乡土绿色建筑”--西藏青海地区推广的太阳房,结合当地技术,因地取材,最有发展潜力。
充分利用生态技术,建设小城镇经济适用高效的基础设施 (运用环保新科技,开展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,广泛采取污水再利用、二次资源利用、清洁替代技术等先进技术,改善水和大气质量。)
3.低碳生产与生活方式
发展节水、节能、节地的绿色经济,建立合理的产业模式
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可再生能源应用机制
建立一套能为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充电体系
建设低碳公共设施提高低碳生活意识
4.智慧运营与管理系统
依靠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没有假货的超市
建立一套新的“三网合一” 的快速信息传递系统
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管理能力
总结:绿色智慧小镇=产业特色+文化魅力+科技活力
特色小镇打造的五项原则
保持小镇“特色”的鲜明性(特色小镇的特质,魅力,生命力都于“特色”。因此,保持小镇“特色”的鲜明性,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。)
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、鲜活性(乡土文化是“小镇文化”的内核,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。)
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(特色小镇的打造,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,才能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。)
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(与传统小镇相比,特色小镇不仅是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的简单存在,同时还是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、休闲、度假的场所。)
改善民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(特色小镇的建设,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。因此,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、生态化,更要体现人性化。)